南海人才网>>南海资讯
坚守初心凝聚感动力量 温暖前行铭刻大沥记忆
作者:hjq 来源: 阅读次数:1820次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1日

珠江时报讯(记者/李翠贞 通讯员/邵国谊)一座城市的良性发展,需要城市精神的温润。载着“最美时代,最动人心”的主题,经过层层环节,第五届“大沥记忆”十大感动人物日前出炉。

2019“大沥记忆”十大感动人物命名活动由大沥镇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主办,大沥镇宣传文体办承办。历经前期宣传发动、社会推选,活动共收到来自社区、行业、部门、市民推选的感动人物材料近200份。随后,经过资格审核、公布候选、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陈少霞、甘兆华、易家庆、万雯辉、黄汉威、朱雪芳、叶小莉、胡建武、杨志江、潘学军成为新一届大沥镇十大感动人物。

自2010年首次举办至今,“大沥记忆”十大感动人物命名活动历经5届,累计选树了50位道德典型。他们是一张张鲜活的剪影,是商贸大沥最纯真的名片。爱岗敬业、见义勇为、慈善公益、助人为乐、孝德无私……感动人物的点点星光,闪耀在大沥的每一个角落;爱与善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田生根、发芽。

主办方表示,本月内将为新一届十大感动人物举行命名表彰仪式,让他们接受大沥市民授予的至高荣誉。多年来,大沥组织了多场感动人物事迹分享会,让爱的传递在这座城市不断发酵。以感动人物为标杆,不少大沥人从身边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温情与爱心。大沥期望通过持续开展该活动,倡导好风尚、弘扬正能量,引领社会崇德向上,打开文明温爱的城市之窗。

坚守初心,温暖前行。今年,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大沥镇的“大沥记忆”十大感动人物推荐命名活动再次温暖回归。

一座城市的良性发展,需要城市精神的温润。2010年,大沥镇在佛山市各镇街中率先举办道德人物类评选活动。如今,通过倡导好风尚、弘扬正能量,这已经成为了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的一张闪亮名片。

通过“感动人物评选”这个舞台,已有数十名群众身边的榜样被挖掘出来。爱岗敬业、见义勇为、热心公益、助人为乐、孝德无私……感动人物的点点星光,闪耀在大沥的每一个角落。

自第五届“大沥记忆”十大感动人物推荐命名活动启动以来,大沥掀起了一股寻找感动、传递温暖的热潮。近日,十大感动人物名单出炉,今天,让我们一起品味他们的故事,感受这股大沥的暖心力量。

陈少霞

年龄:44岁

身份:大沥镇德心街坊会义工

用心服务社区 她是长者们的“好女儿”

陈少霞(右一)珠江时报记者 李翠贞摄

“霞仔,快来街坊会跳舞啦!”“来喽来喽!”话语刚落,一个笑意盈盈的女子出现在大沥镇六村社区的舞蹈室里,跟“老友记”们快乐地舞动起来。她就是陈少霞,长者们心中的“好女儿”,孩子们眼里的好榜样,街坊们身边的好邻居。

2012年,陈少霞加入六村义工队,后来更加入了德心街坊会。六村社区长者颇多,其中有不少是独居长者。加入街坊会后,陈少霞常常到长者家中探望,更从单纯的“入户探访”发展至“邀出家门式”探访,把独居长者吸引到街坊会参与活动,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丰富多彩。

前段时间,独居长者燕姨住院了。得知她刚刚出院回家,陈少霞马上跟街坊会的义工上门探望。“早点养好身体,我们等着您回来一起做丝网花呢。”拉着燕姨的手,陈少霞温柔地说。

“她对我们的关怀,真的就像女儿对待父母那样。”燕姨说出了不少六村社区长者的心声。因为这股“贴心劲儿”,很多“老友记”都亲昵地称呼陈少霞为“霞仔”。

在陈少霞看来,自己的收获其实并不比长者们少,“我的父母已经不在了,我把社区长者都视作父母那样去关心,他们也会像对待亲女儿那样疼爱我。”

陈少霞和丈夫都是新大沥人,育有一子一女,在她的带动下,两个孩子经常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先生在工作之余也会鼎力支持。他们活跃于街头巷尾,为长者送上爱心汤水和节日慰问品,尽己所能帮扶弱势群体。

陈少霞一家还常常心系邻里。一次,邻居忽然致电陈少霞,说自己一直联系不上女儿淇淇,担心孩子在家出什么意外。陈少霞赶紧跑过去敲门,好一会仍没有回应。情急之下,她在丈夫和孩子的协助下,从两家相邻的阳台爬了进去。当看到淇淇只是因生病而熟睡,她才放下心来。

正是这股“热心劲儿”,陈少霞一家曾获得过不少荣誉,包括2015年佛山市“最美家庭”提名奖、2015年大沥镇第二届十大“美德家庭”、2017年南海教育促进会评选的“有为家庭”等。

叶小莉

年龄:45岁

身份:大沥镇盐步初级中学教师

爱心洒满支教路 她是孩子们的“老师妈妈”

叶小莉(通讯员提供)

在亲友们看来,叶小莉仿佛对支教工作“上瘾”了。刚刚结束为期三年的教育援藏工作,她又前往云浮踏上新的支教路。然而,在叶小莉看来,能用自己的力量把优质的南海教育经验送到有需要的地区,就是最大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2016年,带着亲友的不舍和叮咛,叶小莉来到了西藏林芝巴宜区中学,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教育援藏工作。从南粤大地到雪域高原,从熟悉的校园到陌生的讲台,她面临着重重挑战:既要克服生活上的不适——偶有高原反应,饮食也颇多不习惯;又要适应工作上的改变——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只读过小学三四年级;还要做通家长工作,让学生不要辍学……

叶小莉默默地跟自己说:“我来这里就是要面对各种挑战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援藏第一年,她即承担毕业班教学任务——任教九年级三班汉语文。凭着乐观的精神和对教育的热爱,她硬是在进藏第一年,就把这个原先倒数第二名的班级带进全级前列。

旺扎是一名只读了4年小学、辍学了2年的孩子,后来又重返校园。作为班主任,叶小莉努力帮助他在班级里“刷存在感”,让他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她经常鼓励旺扎参加演讲比赛、国旗下讲话、主持人工作等,不断增强他的自信心和综合能力。就在这样的不断鼓舞下,旺扎成了班上最让同学信服的班干部,成绩也保持在全班前列。

对于这群藏族孩子,叶小莉投入了母亲一般的关爱。虽然很多学生的家离学校路途遥远,但她还是坚持每周去学生家进行家访。进藏不到两年,全班近50个藏族学生的家,她全部走了个遍。遇到有家庭困难的学生,她还力所能及地进行资助,资助金额达8万元。叶小莉还发动佛山的爱心人士开展“暖冬行动”,为孩子们送上了总值近50万元的御寒物品。

因为这份大爱精神,叶小莉近年获得了广东省优秀援藏教师等一连串荣誉。“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今年,援藏工作刚刚结束,她又马不停蹄地申请到云浮的杨柳中学进行支教。

胡建武

年龄:45岁

身份:佛山市南海区中南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勇于挑战高难度 他是佛山制造的“大城工匠”

胡建武(珠江时报记者 李翠贞摄)

在佛山的制造业领域,胡建武是一个“明星”:不仅是“全国技术能手”“南粤技术能手”和“佛山市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更享受国务院高技能人才津贴。

胡建武是1995年来到中南机械的,当时,公司刚采购了一批先进的数控机床。面对全英文的机器,很多人都退缩了,而胡建武这个学徒工对新玩意充满好奇。他照着机床说明书,一页页翻字典,总算弄懂了这个新机床的操作方法。

就是有这种喜欢向难度挑战的精神,24年间,胡建武从学徒工、技工、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技术总监,到而今的主抓技术研发和技工培训的副总经理,成为企业的技术领头人。

最大的突破是在2006年,当时在石油勘探领域占据了全球最大市场份额的斯伦贝谢公司向全球发出石油勘探关键零部件的“选秀”邀请,中南机械与几家外国公司同时入围。胡建武被委以重任,奔赴西安负责公司的全面工作。

从器材切割的选择,到钻头的精度,胡建武和团队成员从零开始逐一尝试,那段时间几乎是每天吃住都在车间。“当时还挺苦的,每天只有一个小时的供水时间,也没有暖气,大家就靠电热毯取暖。”胡建武回忆道。但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中南机械最终比新加坡的公司提早半年实现了突破。

如今,中南机械公司已是许多行业零部件供应“隐形冠军”。胡建武带领的团队,利用半年时间研制出大型船用柴油机电控共轨单元,装载在我国南极科技考察船“雪龙号”上使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

学无止境,做无止日,胡建武对技术难题攻克的执着犹如不停运转的车轮。2017年,中南机械与中海油达成合作,主力制造石油钻探装备,胡建武再次被委以重任,带着团队进驻北京中海油基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再次成功了,如今,旋转导向及随钻测井设备(D+W)、裸眼电缆测井设备(ELTS)已批量生产,实现了自主技术的研发突破。

易家庆

年龄:41岁

身份: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黄岐派出所民警

发动群众力量 他是社区安全的“守护者”

易家庆(通讯员提供)

“有需要就打我电话,就算我在广州也马上回来。”每次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街坊,易家庆总会这么说。从警超过20年的他,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群,有着许多惊心动魄的经历,但依旧保持着活力和冲劲,成为守护街访安全的“全能易Sir”。

从警以来,易家庆的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社区中。黄岐地处广佛交界处,人流量大,维持社会秩序的工作压力较大。如何应对这个状态呢?爱思考的易家庆找到了方向——群防群治。

“以前,黄岐的摩托车秩序混乱,一直被市民诟病。”为了解决这个难题,2017年,易家庆想到了成立摩的司机义务巡逻队,因为他们天天走街串巷,接触各种人群,最容易了解到有效治安信息。

说干就干,一开始,易家庆想出了给摩的司机佩戴红袖章的办法,后来又委托广告公司制作反光衣并进行编号,实现“一人一档一号码”。“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不情愿,觉得是添加了麻烦。”易家庆说,后来经过几次动员会后,市民觉得搭乘有反光衣的摩托车更有安全感,所以参与司机也多了起来。

这一做法从黄岐洞庭社区开始试点,取得成效后,慢慢想在六联、海北等片区推广。为了方便义务巡逻队员及时上报线索,易家庆还给司机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对提供有效信息或协助破案的,派出所还给予一定奖励。

2018年,易家庆结合消防大检查工作思路,又首创了“企业安全员工作法”。通过他长期的培训和监督,一支4000多人的安全员队伍逐步建立了起来。“这个举措效果十分显著。”易家庆举例说,一家超市成立了一支4人便衣队,就使超市每年的商品损耗从以往的100多万元下降到2万到3万元。安全员们还会协助企业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出租屋人员信息登记等,是借助社会力量开展社区治理的有效实践。

除了履行好作为一名社区民警的职责,易家庆还有其他身份:黄岐中学法制副校长、让涉毒人员步入正轨的良师益友……“全能的易Sir”如今就是社区居民安全感的来源。

万雯辉

年龄:46岁

身份:佛山蓝天救援队队长

做公益不问回报 她是热衷救援的“铁娘子”

万雯辉 (受访者提供)

“孩子爸虽然不在了,但是我一定会教育孩子做个有爱心的人,像你们这样……”本月初,一名溺水遇难者的遗孀带着不到一岁的孩子,专门从老家赶到南海,向万雯辉和她的队员们送上锦旗,答谢他们不求回报地帮忙找到丈夫的遗体。

自从投身公益救援领域后,类似的场景,万雯辉经历过不只一次,“我们不算伟大,只是尽能力做一些好事。”在佛山蓝天救援队的基地里,满墙都是各地政府和市民赠送的锦旗,这正映衬出万雯辉对公益救援的热忱之心。

早年,来自江西的万雯辉与丈夫在大沥开厂做拉链配件生意,但这个“老板娘”不爱红妆爱“蓝装”。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触动下,她萌生了投身公益救援的想法。次年,她报名参加广东救援辅助队的应急救援培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陆续考取10多个专业救援资质证件。

在民间应急救援领域,女性角色比较罕见。2014年,蓝天救援队北京总部计划在佛山创建蓝天救援队,专业技能扎实、冷静果敢而又细心的万雯辉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她被委以重任,筹备组建佛山蓝天救援队。

作为队长,万雯辉不仅要组织、参加一线救援,还要处理后勤、打扫基地卫生。如今,佛山蓝天救援队已吸纳了80多名队员。“大家基本都是自己掏钱做公益救援。”万雯辉说,每次行动,队员都要自行解决伙食、油费和过路费。而更多的时候,则是她这个“管家婆”一手包办,团队的很多应急装备都是她掏了累计20多万元购买的。

尼泊尔地震、深圳光明山体滑坡救援、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五年间,万雯辉带领队员义务开展400次应急救援行动和49次大型应急演练活动,还走进校园开展防溺水等宣讲。

万雯辉说,参与应急救援离不开家人在背后的鼎力支持,“我们救援时,首先要保证救援队员没有危险。‘大家’背后都有‘小家’,家人们知道我们是在为社会作贡献才支持。”

甘兆华

年龄:46岁

身份:佛山市南海佛广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公交司机

待乘客如朋友 他是暖心服务的“网红司机”

甘兆华(通讯员提供)

甘兆华没有想到,每天默默开公交车穿梭在城市中的自己,有一天竟然成了“网红”。

“每天这位大哥从工地下班,这位公交车师傅都会等他。”6月23日晚,网友“Deepsea”上传了一条视频到抖音平台,短短数天就获得301万人次点赞,6.7万人次评论,转发7532次。网友纷纷留言评论“中国最美司机”“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生活不易,人间美好”……

这条视频里的公交司机就是甘兆华,来自佛广公共汽车有限公司里沥分公司沥07线。6月23日晚,他开车行驶至南海黄岐渤海路中公交站,当所有乘客都已上车后,甘兆华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前方30米,一名身患侏儒症的乘客边招手边往车辆方向奔跑过来。刚准备发车的甘兆华,停下车耐心等待乘客上车,还跟他打了个招呼。

这个在甘兆华看来很平常的举动,却让车厢内乘客十分感动。热心乘客拍下视频并在抖音上发布,记录和传播了这温情的一幕,一天之内就得到了百万网友热情点赞。

“生活不容易,一定要等的。”甘兆华说,这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帮助有需要的乘客,自己也感到开心。“有时他不在平时的站点下车,原来是要去医院看医生,我也会跟他说一句注意身体。”虽然从不知道对方的姓名,但甘兆华早已把这名乘客视作老朋友了。

成为公交车司机两年多以来,从没出过事故、对乘客耐心且细心的甘兆华,还有了不少“粉丝”。今年初,因为感激甘兆华曾经耐心等候自己上车,一名老奶奶隔三岔五就给他送去早餐。直到甘兆华再三劝说,老奶奶才停止了这个“送餐行动”,改为每次坐车时都向他说句“谢谢司机”。

甘兆华说,驾驶公交车每天都是重复的工作,但是与乘客一起营造温暖和谐的车厢,把乘客当成朋友,这让他的工作不再因重复而枯燥,反而感受到很多人间的美好和满满的正能量。

黄汉威

年龄:77岁

身份:南海区级非遗项目“平地冬祭”传承人

数十年如一日 他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大使”

黄汉威。珠江时报记者 林应涛摄

提起黄汉威的孝行,大沥平地和周边社区的街坊无不称赞。半个世纪以来,他对母亲的细心照料,让大家都十分敬佩。黄汉威说,自从老母亲走后,他心无遗憾,后来全心投入祠堂事务,传播孝德文化。

自小,黄汉威就受到家庭孝德文化的熏陶,“都说百善孝为先,我对这话深有体会。父母在年轻的时候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孝敬老人的榜样。”两年前,母亲跌伤了手臂,长期卧病在床,给老人喂饭、煲药、洗澡,大多是黄汉威夫妇俩负责。

“家人曾建议请个护工,但我不放心,担心很多细节是护工做不到的。”黄汉威说,作为儿子,他更了解母亲的日常需求,能更好地照料她。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年多,直到母亲安详离世。

黄汉威不仅自己侍亲至孝,还积极传扬传统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开始投身于平地黄氏宗祠的管理工作。梳理传统文化、重修祠堂、修路、建戏台、修族谱、整理史料、联络海内外族人、传承平地黄氏冬祭等活动,都有黄汉威的身影。

1994年,平地黄氏宗祠重修,黄汉威以义工的身份主动参与进来。此后,他逐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祠堂事务中来。2002年退休后,他更是全身心投入祠堂管理工作。如今,他是南海区级非遗项目“平地冬祭”传承人之一。

几十年如一日,黄汉威坚持参与祠堂的管理事务,并不断传播孝德文化。他说:“能为祠堂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我也有一种成就感。”看到他为宗族奉献这么多心血,很多村民倍受感动,并主动参与进来。最近几年,甚至有年轻人也从观望态度转变为主动参与祠堂事务,并在生活中传承孝德文化,这让黄汉威倍感欣慰。

潘学军

年龄:54岁

身份: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16年奉献给儿科 他是患儿的“白衣天使”

潘学军。林应涛摄

潘学军的头发很早就白了,这是长期熬夜工作的结果。来南海第五人民医院工作16年,他几乎每天都保持着高负荷工作状态。正如他的同事所言:“潘主任几乎把医院当成了自己的家。”

2003年,潘学军作为急需人才被引进到大沥,但他听不懂、更不会讲粤语,与很多上了年纪的患者家属沟通有障碍。在同事的建议下,潘学军买来了专门学习粤语的磁盘,在半年内便学会了日常用语。

“那时候院里还没有儿科,群众对我这个新来的儿科医生也不太信任,他们更多的是带小孩去外面看病。”潘学军说,2003年至2004年期间,他每天接诊的患儿只有十来个。尽管如此,他还是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当时院里只有他一个儿科专科医生,除了负责日常的专科门诊外,他还要全天候应对妇产科、手术室、急诊科等高危患儿监护、会诊及抢救任务,一个人承担着几个人的工作量。但不管多忙,他都把患儿和家属当朋友对待。

如今,潘学军来大沥工作已经整整16个年头,“很多曾经被我治疗过的小孩已经结婚生子,如今看到他们又带着孩子过来找我看病,我就很感慨。”

2005年底,南海五院把创建儿科的重任交给潘学军。当时,儿科建设最重要的是解决人才问题,开科初期,又恰逢科里两个女医生同时生育,人手更加短缺。潘学军二话不说,主动带头顶班,他曾经连续值班48小时后,又接着上完半天门诊班才回家休息。儿科医师梁卓智说:“潘主任每天早上都是科室第一个到岗的人,他的言行举止都在给我们树立榜样。”

2008年,潘学军的父亲被查出肺癌,需到上海接受手术治疗。由于科室任务繁重,他只在上海陪着父亲呆了五天,来不及等父亲动手术,就提前回到了工作岗位。他说:“那时候科室刚成立不久,我不能离开太久,于是就向父亲‘请假’回来了。”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潘学军带领的儿科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科室。他的事迹,成为了南海医务界的一段佳话。

杨志江

年龄:42岁

身份:大沥镇扶贫干部

带着妻女扶贫 他是村民脱贫的“引路人”

杨志江。林应涛摄

驱车从大沥出发,经过2.5小时的车程,到达罗定市附城街道,再从附城街道出发,经过23公里山路,才能抵达新民村。一路上,车子要穿过多条隧道,爬过多个高坡,才能看到远处袅袅炊烟的新民村。这条山路,就像杨志江这三年的扶贫之路,虽然充满了坎坷,但最终让人看到希望。

2016年5月3日,杨志江启程前往罗定市新民村扶贫。“看到高坡、深沟和散布在山脚下的村落,我当时的心情很复杂。”他说,刚到新民村时,有些贫困户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而且最令他放不下的是家里的妻子和女儿。当时住在罗定的宿舍里,他经常在夜里辗转反侧。扶贫任务艰巨,又牵挂着家里,他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扶贫工作。

为解决丈夫的后顾之忧,一个月后,杨志江的妻子带着女儿到罗定,陪着他一起扶贫。为了扶贫,杨志江一家人克服重重困难,在罗定居住了三年。走访慰问贫困户、修路、助学、牵头养殖中华黑豚、指导村民种植肉桂和土豆……这三年来,杨志江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在村委会、田头、山坡上,村民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有时候妻子也带着女儿陪他进村,走访贫困户。他的事迹,已在新民村被传为佳话。

“现在天气干燥,要不要给它们加水?”“不用,只要给它们喂的是新鲜的皇竹草,它们就不会缺水的。”在村民王玉莲家里,杨志江带着村干部前来了解中华黑豚的养殖情况。自从引进中华黑豚养殖项目后,杨志江带头成立了种养合作社,部分贫困户也积极分养了部分黑豚。今年10月底,中华黑豚项目的销售额已接近10万元,村民分得了一笔利润分红。更令村民满意的是,平时养殖棚的运营管理都是由贫困户负责,又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如今,按照2011年国家划定的标准,王玉莲一家已经实现脱贫。在杨志江的努力下,和王玉莲一起在今年实现脱贫的,还有新民村的120多户贫困户。

朱雪芳

年龄:50岁

身份:大沥镇沥雄社区居民

以爱呵护成长 她是残疾继子的“好母亲”

朱雪芳,林应涛摄

11月29日上午,大沥沥雄社区网格管理员入户探访,朱雪芳正在家里拖地、洗碗、叠被子。在继子小阳的房间里,朱雪芳小心翼翼地整理床铺,等他周末回来。对继子小阳,朱雪芳总是有意给予更多的呵护。

提起朱雪芳,街坊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人们称赞的,不仅仅是因为她在生活中任劳任怨,更多的是她大度包容、教子有方。她的家庭有点特殊,她带着和前夫的儿子小华,现任丈夫也带着儿子小阳,四口人重新组成了一个家庭。

再婚时,看到大儿子小阳肢体残疾,朱雪芳感到很揪心。“我不是没有顾虑,但后来又觉得小阳是个可怜的孩子,我应该肩负起做母亲的责任,保护好他。”考虑到两个孩子年龄相仿,她做了个重要的决定:把小儿子小华送到丈夫的老家湖南跟小阳一起生活。后来,两个孩子由陌生变得熟悉,几乎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孖公仔”。

“这两个孩子都是我的心头肉。”朱雪芳说,有时候小华反而会觉得她偏心。有一次,小华跟朱雪芳闹小脾气:“妈妈,我才是你的亲生儿子,你为什么反而帮着哥哥呢?”朱雪芳严厉地反问道:“亲生儿子又怎样,难道亲生儿子要天上的月亮也要摘下来给他吗,不是亲生的就连口饭都不让吃吗?”小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再也没有说半句生分的话。

由于肢体残疾,小阳从小就对别人怪异的眼光很敏感。朱雪芳经常安慰他,耐心地教他正视自己的“特别”,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在技校读书期间,小阳因故被劝退,退学后整天宅在家里,拒绝与外界沟通。当时,朱雪芳比任何人都心急,为了开导他,她带着小阳到社区的“七一空间”打乒乓球,与街坊邻里交流,引导他走出内心的阴霾。

此后,朱雪芳又到处给小阳打听工作的事。2018年9月,小阳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开始自立生存,那时候,朱雪芳比任何人都开心。

沥雄社区网格管理员李丽容说:“朱雪芳十几年来含辛茹苦,把小阳视为己出,成为了许多再婚家庭的榜样。”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 李翠贞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 李翠贞 林应涛 通讯员 梁景萍 邵国谊

(信息收集:南海人才网)   
相关资讯
Copyright© 2000-2011. Goodjo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海俊才网® 版权所有
南海人才网专注南海人才,服务南海企业,致力于打造一个资源丰富的南海人才招聘网
本网所有资讯内容、广告信息,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B2-20050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