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人才网>>南海资讯
63年只做一件事!因为他,南海这支唢呐,响彻东北三省
作者:hjq 来源: 阅读次数:1932次 发布日期:2019年4月18日

在南海平洲,有一个手艺人对唢呐“情有独钟”。他专注唢呐制作60多年,制作的唢呐畅销东北、陕西、甘肃等地区,销量一度占据东北三省市场的90%以上份额。今年3月,他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专业委员会评为“2018年中国民族乐器十大制作师”。他就是“林氏唢呐”创造者林炳豪,也是2019年南海大城工匠30名候选人之一。

林炳豪在专注地制作唢呐。

学好唢呐开膛至少六七年

开料、开膛、车节位、钻音孔……一根小小的唢呐杆,从选料到完成制作需要经过10多道工序,除去风干环节全程耗时1天。林炳豪说,别看制作时间不长,要熟练掌握这门手艺起码要10年以上。其中,开膛作为唢呐制作的“关键一笔”,学会、学好最少要六七年。

“要想唢呐音色好、音准好,开膛就必须开得好。”林炳豪随手拿起一条刨成圆棍形状的木条比划,开膛就是把一根根实心木条钻空,让其变成一条条中空的锥形管。锥形管内壁光滑程度、厚薄均衡程度是决定唢呐音色音准的关键。

林炳海正在为木条开膛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唢呐管壁多数为2到3毫米宽。这意味着手艺人在开膛时必须用力均匀,稍微用力不慎就会导致管壁厚薄不一甚至直接“爆开”,一旦“爆开”就意味着前功尽弃。

管壁如此“讲究”,选用何种木料就显得很关键。林炳豪说,比如黑檀,黑檀木质地硬,用砂纸打磨了几圈也薄不了一毫米;白木则完全相反,用指甲一掐都能留下痕迹。正因如此,熟悉不同木材“脾气”并能根据木材“脾气”合理发力成为唢呐开膛的必备技能。

就这样,林炳豪跟这几项技术耗了整整63年,终于磨成一名优秀的唢呐制作手艺人。

改造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林炳豪深知这是远远不够的。原来,传统的开膛技艺是纯手工的、不借助任何机械设备,光是开膛就要磨上两三天。

“这样的制作效率怎么可能提高生产效率呢?”带着这样的想法,林炳豪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尝试自主研发。

在不断钻研中,林炳豪研制了一套完整的开膛刀。开膛刀一共有3种,一种是刀头带有3个尖的,可快速挖空实心木条使其变成管壁较厚的锥形管,即对木条进行初加工;一种是刀身像一把双刃剑的,可将管壁较厚的锥形管打薄至2到3毫米,即对木条进行深加工;一种是细棍型,可夹上砂纸打磨管壁使之变得光滑圆润。

林炳豪为开膛开发的刀具

有了这套开膛“神器”,结合机械设备辅助开膛,这道工序耗时由原来的3天变成半个小时,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林炳豪说,更重要的是,设备更新大大提升了唢呐的音准,改变了传统工艺的弊端。

然而,有了开膛刀并不代表万事大吉,打磨开膛刀成为一门新的技术。“开膛刀用久了会变钝,就得重新打磨,打磨后刀刃会变窄,导致‘开膛’出的唢呐管壁变厚,唢呐质量不可避免受到牵连。”林炳豪说,为此,开膛刀必须以7到8厘米为一个单位,一小段一小段地磨,才能保证精准度。

子承父业吹响“林氏唢呐”

凭借精湛的制作工艺,“林氏唢呐”销量一度占据东北三省市场的90%以上份额。但相比营销,林炳豪更愁的是传承。

林炳豪为开膛开发的刀具

有了这套开膛“神器”,结合机械设备辅助开膛,这道工序耗时由原来的3天变成半个小时,生产效率显著提升。林炳豪说,更重要的是,设备更新大大提升了唢呐的音准,改变了传统工艺的弊端。

然而,有了开膛刀并不代表万事大吉,打磨开膛刀成为一门新的技术。“开膛刀用久了会变钝,就得重新打磨,打磨后刀刃会变窄,导致‘开膛’出的唢呐管壁变厚,唢呐质量不可避免受到牵连。”林炳豪说,为此,开膛刀必须以7到8厘米为一个单位,一小段一小段地磨,才能保证精准度。

子承父业吹响“林氏唢呐”

凭借精湛的制作工艺,“林氏唢呐”销量一度占据东北三省市场的90%以上份额。但相比营销,林炳豪更愁的是传承。

林炳海展示刀具

“唢呐在南方是小众乐器且需要10年以上钻研才能真正出师,这都成为限制后人传承唢呐制作技艺的拦路石。”林炳豪坦言,以前,他师承父亲并做响“林氏唢呐”。现在,他希望子承父业将这份手艺延续下去。

儿子林铭超没有让父亲失望,毕业后他忍痛放弃计算机专业,钻进工厂专心学习制作唢呐。打磨唢呐外皮是制作唢呐的入门手艺,也是林铭超学习唢呐制作的第一步。打磨唢呐外皮要求手艺人手抵着砂纸,对放置在轴承上高速旋转的唢呐外皮进行打磨。“受摩擦生热影响,砂纸的温度会急剧升高,手指很疼。”林铭超说,才打磨了一天,手指就起泡了。

气馁的他要父亲让他学习下一道工序。林炳豪话不多说,拿起开膛刀问儿子,你觉得磨刀难不难?林铭超沉默不语。于是,林炳豪让儿子陪在身边看他磨刀,3个小时过去了,刀也磨好了。林炳豪示意儿子尝试一番。才上阵没一会儿,林铭超的手指就被锋利的刀刃划破了几道口子。这时他才意识到,看似简单的工艺比他想象中困难许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做好一个唢呐。

林炳豪的无声教育让林铭超开始沉下心,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每一次工作。经过10年的历练,林铭超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傅”并逐渐接手父亲的唢呐生意。如今,林铭超志向远大,目标是打响“林氏唢呐”招牌。

事实上,“林氏唢呐”也具备这样的实力。林铭超说,不少接触过“林氏唢呐”的采购者表示,就算是贵一点也要买,因为质量好、音色佳。加上有了“中国民族乐器十大制作师”的响亮称号,“林氏唢呐”的美妙音符也势必越吹越响。

视频/文/图 珠江时报记者周钊泷

(信息收集:南海人才网)   
相关资讯
Copyright© 2000-2011. Goodjo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海俊才网® 版权所有
南海人才网专注南海人才,服务南海企业,致力于打造一个资源丰富的南海人才招聘网
本网所有资讯内容、广告信息,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B2-20050466